清明節馬上到了,已有2500多年歷史的傳統節日,自然少不了各地不同的節日風俗。今天就帶你了解下清明節這些傳統習俗。
清明節,在古時也被叫做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等。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并稱為中國三大著名“鬼節”。2013年,清明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那清明節有哪些習俗呢?
第一,掃墓祭祖
掃墓祭祖是清明節最主要的活動。在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然成風。到了今天,人們在清明節前后都要進行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第二,踏青
四月的清明,春回大地,萬物復蘇,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掃墓之余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回家時順手折幾枝葉芽初綻的柳枝戴在頭上,其樂融融。也有人特意于清明節期間到大自然去欣賞和領略生機勃勃的春日景象。
第三,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插柳的習俗。據說是介子推死時所抱的柳樹后來復活,晉文公賜名為清明柳,并折柳成圈戴在頭上,此習俗后傳入民間。
第四,放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等風箏放高時,剪斷風箏線,讓它隨風飄蕩,象征著自己的疾病讓風箏帶走了。
第五,蕩秋千
寒食、清明節時玩秋千的游戲,是鍛煉身體輕矯健的一種體能游戲,傳說起源于北方民族,后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游戲。
第六,蹴鞠
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戶外活動,像踏青、郊游、蕩秋千等等,在祭奠追思的感傷之余,還融合了賞春的氣氛。在這些活動中,“蹴鞠”就是一項十分有趣的活動。蹴鞠的發源地山東淄博曾興起蹴鞠熱,許多市民參與其中,既鍛煉了身體,又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民俗。